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深刻指出:“我们从来都是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大家要充满信心。”这充分映照出一个东方大国栉风沐雨、勇毅前行的豪迈步伐和坚定自信。正像有的国外专家评论所说:“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信心。”
信心赛过黄金。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信之弥坚,行则愈远。坚定信心对于战胜各领域的困难和挑战都至关重要。信心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团队的动力源泉,是一个党的力量根基。中国共产党在风雨中诞生,在斗争中成长,在攻坚中壮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具有坚定的信仰、如磐的信念、必胜的信心。越是伟大的事业,往往越是充满艰难险阻,越是需要必胜的信心。正如习近平强调的:“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 见2018 年 12 月 18 日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信心从何而来?信心的背后,是中国力量的涌流。这份信心,是我们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底气,宛如明亮的灯塔,指引着中国号巨轮在时代浪潮中稳稳驶向远方。此刻,不妨与大家一起走进贺词,解读这份专属于中国、激励着亿万人民的信心密码。
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是铸就信心的基石。习主席多次指出:“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这是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乐观判断,也是对全国人民的鼓舞和激励。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面对国内外严峻复杂的环境,中国出台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带动了经济回暖向好,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预计达到130万亿元,继续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宝座。国内外机构纷纷认为,这样的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将继续保持领先。亮眼的成绩单,折射出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实践告诉我们,稳定的经济增长意味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善,高质量发展必将给投资者、企业经营者和居民带来更加充足的信心。
日新月异的创新创造是铸就信心的 “动力源泉”。过去一年,“新质生产力”成为外界观察中国经济脉动的热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新成果,嫦娥六号首次月背采样,梦想号探秘大洋,深中通道踏浪海天,南极秦岭站崛起冰原。从广袤沃野到星辰大海,创新创造活力在神州大地勃发奔涌,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正在破茧成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实践告诉我们,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焚膏继晷、攻坚克难的硕果,它们为经济发展赋能,为国家安全筑牢根基,让世界见证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为 “中国信心” 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铸就信心的“精神支撑”。习近平的新年贺词思接千载,将目光投向历史深处,于岁月的长河中溯源“中国信心”之本。“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中一路走来,‘中国’二字镌刻在‘何尊’底部,更铭刻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这段描述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悠悠华夏历史的大门。麦积山石窟“东方微笑”跨越千年,六尺巷礼让家风代代相传,天津古文化街人潮熙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价值观和精神力量,塑造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赋予了中国人民独特的文化自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华儿女内心强大的精神支撑。
强大的制度保障是铸就信心的“坚实护盾”。制度优势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了不起的中国后面有许许多多了不起的制度故事和改革故事。我国是超大规模经济体,拥有巨大的经济体量、市场容量和产业配套能力,内部经济和外向经济可实现良性互动的双循环,这是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保证。我国既有大国经济共有的规模优势、市场优势、人才优势、创新优势,还有强大的宏观调控、社会治理、高效执行力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等优势,这些都彰显了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优势所在。制度优势的发挥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改革之路无坦途,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吹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贺词中的话语,掷地有声地彰显出制度力量对“中国信心”的强劲支撑。有了制度支撑,就一定能把一个个“难题”变为“奇迹”,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一定能”。
人民群众团结奋斗是铸就信心的“力量根基”。人民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最大依靠。新年贺词不仅为巴黎奥运赛场上的中国体育健儿点赞,也为人民子弟兵、广大党员干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点赞,更为无数为梦想拼搏的劳动者、建设者、创业者点赞。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为国家的发展进步添砖加瓦。贺词处处流露出人民情怀,彰显对人民的深深牵挂。“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家家户户都盼着孩子能有好的教育,老人能有好的养老服务,年轻人能有更多发展机会。这些朴实的愿望,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寥寥数语,道尽民生关切,揭示出人民奋斗与“中国信心”的紧密关联。“我们都是追梦人”“每个人都了不起”【见习近平2019、2021年新年贺词】,连同今年贺词中所强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这些经典名句告诉我们一个共同道理: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中国式现代化才能拥有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
党的坚强领导是铸就信心的根本保证。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等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判断形势,准确把握大势,深刻认识到这些是发展中、转型中的问题,既要增强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积极主动应对,又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都是这样。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2022年12月18日人民网-人民日报“关键是提振信心”】。党中央坚持准确识变、化危为机,带来人们闯难关、应变局,展现出无可比拟的识变之智、应变之方和求变之勇;坚持自觉探索规律、把握规律和运用规律,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这充分表明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认识、把握和运用更加娴熟;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中国经济体量增长、体魄更优,跑好“下半场”后劲更足;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放眼世界,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的执政党,屈指可数。这正是中国长期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制度优势所在。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我们的底气更足、信心更强。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应自觉学习党中央的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部署,始终保持战略自信和政治清醒,多一份平常心、进取心和自信心,满腔热情做好宣传工作,为社会提供正能量,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作者系中国管理科学领导力专业委员会专家)
信息来源 | 中闳教育网
中闳采编 | 书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