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凯城老师:从实际工作中看,造成党性教育效果一般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够。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比较习惯于用讲道理的办法讲党性,引经据典,广证博引,充分论述为什么党员干部必须增强党性,怎样做才符合党员标准和组织要求。可老师讲的道理都对,学员就一定能够接受吗?提出的要求明确具体,学员就会按照这些要求去做吗?影响党员干部现实表现的因素很多,不切实摸清问题的症结何在,再好的讲授也是无的放矢,不可能真正往学员心里去、往深里去。

  也有一些老师比较擅长讲故事,希望通过党史军史新中国史中一些感人至深的人物及故事去打动党员干部,帮助他们增强党性。应该说,这种尝试是一个进步,也受到部分被教育者的欢迎。可问题是,党员干部被感动了以后呢?他们真的能效仿故事中所描述的英模人物吗?会不会出现当场激动、事后无行动的情况?

  可见,讲道理也好,讲故事也好,都必须要解决好针对性问题。要教育党员干部,首先必须了解他们、理解他们,知道他们的问题和困惑所在,切实帮助他们解除思想障碍。党性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就不会有实效性。当然,光有针对性也是不够的。党性教育有其特殊的规律。需要具体探讨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这方面也大有文章可做。

  实际问题的背后,有一个党性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诸如,什么是党性?人的党性是怎样形成的?党性教育机构在帮助党员增强党性方面应该做些什么?怎样才能够综合运用课堂教学及其他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这些基本理论问题不解决,实际工作难免会打乱仗。

  由此可见,增强党性教育效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也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切实把握新时代党性教育的基本特点规律,用理论研究的成果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